4月11日,工信部正式下達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其中煉鐵需要淘汰263萬噸,煉鋼淘汰781萬噸。
2011年末,工信部下達了“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19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其中鋼鐵行業的具體目標任務為淘汰煉鐵落后產能4800萬噸,煉鋼4800萬噸。然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今年1月份發布的數據,去年全國投產了38臺煉鋼轉爐,新增粗鋼產能約為4500萬噸。僅僅一年就幾乎“彌補”了整個“十二五”期間的淘汰產能。與不斷增加的粗鋼產量相比,淘汰落后產能的數量顯得十分渺小。
業內分析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先前的淘汰落后產能基本是依據裝備標準來進行淘汰。2010年前,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2010年4月6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規定,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和電爐。在這些裝備標準的制度下,企業就拆除舊爐子,上馬超過300、400立方米的高爐?!敖Y果落后產能不降反升?!?
另一方面,近年來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居高不下。分析師告訴記者,2012年鋼鐵行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6584億元,同比增長3%,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5055億元,同比下降2%,雖然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總額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龐大數額,勢必催生新的鋼鐵產能,使得鋼材市場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產能過剩是鋼鐵行業的大難題,然而,在連年增加的淘汰目標下,產能卻依舊越來越大。按裝備能力“一刀切”的產業政策表現為淘汰落后裝備紅線不斷抬高,企業為符合政策要求大幅擴大裝備能力,產生新的產能,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從鋼企主的投入與對地方財政的貢獻方面也能理解分析了鋼鐵產能一邊被淘汰一邊在擴張的現象。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鋼企的初始投入較大,導致企業退出成本較高,因此在政府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背景下,企業的首選是加大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鋼企一般都是地方的支柱型產業,在解決地方就業和財政收入方面都有巨大貢獻,因此部分地方政府會采取補貼等方式,彌補鋼企由于提高生產效率所增加的投入以及市場不景氣時勉強開工所擠壓的利潤空間。
僅憑裝備標準難以遏制產能擴張,那應當采取哪些措施?業內人士認為,現在亟須轉變管理方式,確立符合市場規則的限制粗鋼產能新標準。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4月13日指出,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是進一步淘汰鋼鐵落后產能的有效方式。王國清對此表示贊同。在她看來,還應該依據能耗、物耗和清潔生產標準(氣體排放和水排放達到一定標準),從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來對鋼鐵產能進行限制。
苑志斌還表示,一要完善資源稅、環境稅等稅收制度,提高鋼企持續經營成本,迫使其自動退出鋼鐵產業;二要對鋼企進行整合,尤其是各國有控股鋼企,通過提高行業集中度來增加各鋼企之間博弈的成本;三要完善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降低對房地產、鋼鐵等第二產業的依賴度,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政府對鋼企的隱性補貼。